体育赛事助力乡村振兴心得体会_体育赛事助力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基层社会组织的协同。培育和发展基层社会组织,尤其是建设服务农村体育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基层体育社会组织成为建立健全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谱写新发展阶段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的重要依托。基层体育社会组织是由基层群众自发结社而成、活跃在乡村基层的体育类社会团体。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社交活动,汇集民智、汇聚民力、凝聚民心,成为乡村社会中不可或缺的社会力量。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呈现出较快的增长态势,总体呈现数量大、分布广、功能多等主要特征。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70%的社会组织分布在基层,大量未经注册登记的如健身活动站点类基层体育社会组织,数量约在200万—270万个,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生力军。阐释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现实作用,有利于更加深入地挖掘其多元功能,通过加快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发展,更高质量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

发展乡村体育产业,既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和重要举措,也为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开辟了崭新渠道。其中,坐落于山水之间丰富的自然是乡村发展体育产业的物质基础和独特优势。

近年来,基层体育社会组织通过因地制宜举办乡村马拉松、农耕大赛、铁人三项等乡村体育赛事,汇聚了各类乡村体育,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赛和观赛,带动了乡村体育小镇建设,拉动了乡村体育以及旅游、住宿、餐饮、农特产品销售等消费,促进“体育+旅游”“体育+休闲”“体育+康养”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需求—供给—参与”的多产业业态相融合的乡村体育产业发展新态势。

例如,自2017年国家体育总局公布了首批96个国家级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以来,全国各类特色体育小镇快速发展,展现出蓬勃生机。其中浙江省的体育小镇最具代表性,在2018年首批8个最佳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中,浙江省的数量达到4个,具有较强的推介和示范效应。

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是发展乡村体育产业、推动乡村经济增长的典型写照,通过发挥各类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在体育小镇建设中的有益作用,有助于进一步带动小镇周边多业态的创新协调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输入强大的经济动能。

体育是毋庸置疑的绿色产业、环保产业,与乡村振兴的基本要求和生态底色相映成辉,这是乡村中体育元素大幅增多并获得追捧的根本原因之一。生态体育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是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新农村也是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当仁不让的责任和使命。发展生态体育是亲近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体现。

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可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元的无污染、促环保的文化体育活动,如登山、露营、植树造林、乡村徒步、越野定向、休闲绿道骑行等,在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的同时,宣传和呼吁以人为本的生态理念和以绿色为导向的生态发展观。

青海省近年来加快推进生态体育建设,促进体育与乡村旅游发展互动共进,体现了较为良好的发展局面,先后举办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等一系列青海本土赛事,将体育赛事与民族文化、自然景观有机结合起来,让体育逐渐为青海省的旅游和环保代言。

此外,大力推进“体育+”特色村(居)建设,以黄河廊道中的龙羊峡镇为核心区域,通过基层体育社会组织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坚持“一月一小赛、一季一大赛”的文化体育活动承办理念,不断吸引游客慕名而来。这些举措既为举办地农村人群提供了锻炼身体、愉悦身心的平台,也为环境保护贡献了体育智慧和体育方案,有效推动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在乡村落地生根。

深入挖掘基层体育社会组织的复合型功能,发挥体育作为促进乡村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价值。通过大力举办基层文体活动,促进文化、体育、旅游、休闲、康养等产业共同发展,充分彰显基层体育社会组织的辐射面和感召力,加大基层体育社会组织的宣传力度,扩大活动影响,增强乡村体育活动与体育消费的粘合度,开发乡村体育活动的商业价值,增加乡村体育活动的经济附加值。

例如,广东汕尾市陆河县新田镇联安村本是陆河县20个省定贫困村之一,近年来通过积极发挥基层体育社会组织的作用,充分彰显体育帮扶的和优势,在帮村、扶镇、援县中凸显“体育+”特色,通过健全村集体经济增收、贫困户防止返贫、体育帮扶项目可持续发展机制,连续举办有影响力的体育赛事活动等,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同时,找准旅游、餐饮、购物、住宿、观赏、等相关产业与体育融合发展的切入点和在乡村建设中的着力点,通过“体育搭台、多产业唱戏”的方式,拉动乡村经济发展,壮大乡村经济规模,拓宽农民收入渠道,促进农民致富增收,满足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